自2022年中国足协全面启动“青训十年计划”以来,足球界的注意力逐渐从金元足球和职业俱乐部纷争,转向更根本的问题——人才从哪来?2025年,中国足球青训改革进入第三年,从各地的校园球场到职业梯队,再到各级青少年联赛,一场酝酿已久的底层重构正在进行。
回顾过去十年,中国足球在成人层面成绩惨淡,国家队战绩长期低迷,俱乐部层面则因管理混乱与财务问题频繁曝出负面新闻。然而,一系列制度层面的改革,终于从源头释放出希望的信号。其中最关键的改变,莫过于青训体系的标准化和区域协同机制的建立。
截至2025年,中国已有43个城市建立区域青训中心,实行“城市对口+地方协同”的培训机制。这些中心不仅提供常规训练和比赛机会,还聘请欧洲、日韩高水平青训教练与心理辅导师共同组建多学科团队,对青少年球员进行系统化成长指导。比如,武汉青训中心与荷兰阿贾克斯签署合作协议,引入其“控球导向”教学理念,并在3年内向U15梯队输送6名球员至荷兰试训。
此外,青少年联赛制度全面升级。足协推出“U13、U15、U17、U19”四级全国联赛,设立升降级机制,比赛积分直接与青训中心评级挂钩,鼓励竞争与动态管理。在U17联赛中,成都蓉城青训梯队以技术流打法横扫南北,被誉为“中国的小曼城”,多位球员已被欧洲俱乐部盯上,未来有望登陆五大联赛。
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也加强了校园足球体系与青训中心之间的对接,避免“人才流失”与“教育断层”问题。多地试点“文化+足球双通道”,允许青训球员在就读高中同时完成高质量训练并获得文凭。清华、人大、北体大等高校设立“足球特招直升通道”,吸引家长支持孩子足球梦想。
不过,问题仍然存在。首先,基层教练人才储备仍显不足,一些省市存在“教练不懂现代足球理念”的情况;其次,选材机制仍偏向身体素质,而忽视技术天赋与战术理解能力;再者,一些地方政府在配套资金方面尚未形成长期支持机制,影响训练设施和赛事质量。
尽管如此,一批“00后”“10后”青少年球员已经脱颖而出。在U15国家队名单中,有8人具备双语沟通能力、5人曾赴欧洲长期集训,整体战术素养远超前几代同龄球员。他们在比赛中不再仅靠体能冲刺,而是擅于空间利用、传跑配合、攻守转换,展现出真正的“现代足球DNA”。
如果说中国足球曾误入歧途,如今至少在方向上找回了正确坐标。青训改革不是三五年就能见成效的“速成课”,而是耐心、体系和制度的长期博弈。现在的三年,或许只是开端,但也是中国足球真正值得期待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