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以及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高度重视,中国青少年足球再次迎来“走出去”的窗口期。在体育总局与中国足协的推动下,2024年起多个省市开启“青训出海”计划,与欧洲、南美多国俱乐部与青训机构展开深度合作,致力于将国内潜力球员推向更高平台,实现“国际眼光、本土根基”的双向培养新格局。
在疫情之后短暂的沉寂期后,2024年春季起,国内多家足球学校恢复与欧洲知名俱乐部的合作交流计划。例如恒大足校与西班牙比利亚雷亚尔青训学院重启合作,派遣U13-U17年龄段的30名球员前往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训练,课程包括技术提升、战术理解、语言适应与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,全面培养未来职业球员的国际化素养。
同时,江苏、山东、浙江等地的地方足协也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优秀青少年球员参与“足球留学项目”。这些项目主要面向中学阶段,鼓励学生在完成国内基础教育的同时,前往德国、葡萄牙、荷兰等足球强国接受半年到一年的深度训练。在选拔机制上,不再唯“成绩论”,而更注重身体素质、战术理解与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。
来自江苏徐州的16岁少年马俊辉,是2024年“德中青训桥梁计划”首批赴德球员之一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在德国,不仅训练强度高,每个动作都被教练严格打磨,而且生活上也必须自理,成长速度非常快。”而他的家长也坦言:“虽然短期离家困难,但这是一条走向职业足球的最好道路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与过去的“出国踢球梦”不同,新一代足球留学计划更加重视“回流机制”。中国足协明确要求所有外训球员在完成海外学习后,必须参加本土青训选拔,并将训练成果纳入国内青少年评估体系。这种“走出去再回来”的闭环模式,使得海外训练成果不会被浪费,而是有序融入中国足球生态。
与此同时,国际俱乐部也对中国市场展现出极高兴趣。2024年,意甲亚特兰大与中国成都足协签署长期合作协议,计划在四川建立首个意大利式足球训练中心,派驻外教常驻授课。巴西圣保罗俱乐部则已在广州设立青训分院,并开放“中巴混训”名额,用以选拔有天赋的中国少年赴南美训练营。
这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也催生了新的足球产业生态。不少机构提供“定制化足球留学方案”,涵盖语言培训、签证办理、专业评估、职业对接等全链条服务。据业内估计,2024年参与国际青训项目的中国青少年人数已突破1.2万人,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万人,成为青少年体育市场的重要细分板块。
此外,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保障政策也在完善。出海球员在学籍、保险、升学路径等方面享有专门通道,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。部分地方还将国际青训经验作为高考“体育特长生”加分项,有效提高家长支持度。
未来5-10年,国际化将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重要一环,而青训出海是其中最具实践性的路径。只有真正“看得见世界”,中国足球少年才能“站得上赛场”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中外合作的协同推进下,中国足球必将在世界足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