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体育不再是副科。”这是2025年全国各大中小学师生普遍的共识。随着“双减”政策的持续推进,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不再只是“口号”,而是正在快速推进的现实工程。校园运动场不再只是锻炼身体的场地,更成为塑造学生人格、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课堂。
在新的教学安排中,体育课时数大幅提升,小学阶段每周不少于4节,中学不少于3节。除了传统的跳绳、篮球、跑步等内容,许多学校引入了滑板、跆拳道、攀岩、飞盘等多样化课程,让学生在兴趣中提高身体素质,也提升了课程的参与感与获得感。
一位深圳中学体育教师表示:“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‘被动锻炼’,他们对体育有更高认知,知道耐力、爆发力、核心力量对日常学习甚至心理健康的影响。”
与课内体育同步发展的还有“课后服务+社团活动”体系。各地教育局鼓励学校与体育俱乐部、体校、社会机构合作,开设篮球、武术、游泳、街舞等项目的特长班或兴趣营。学校操场在放学后成为“运动俱乐部”,老师、教练与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。
在政策推动下,校园体育设施也得到全面升级。教育部与体育总局联合出台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每所学校必须配备标准田径场、多功能球场和健身区域。智能跑道、智慧体育器材逐步进校,结合学生健康大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体育在中高考中的权重上升。部分省市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,并以项目测试+平时锻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体育素质,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。同时,高校自主招生也更关注体育特长,鼓励全面发展人才选拔机制。
在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,体育也承担起调节情绪、增强抗压能力的任务。研究表明,青少年每周规律运动5次以上者,出现焦虑、注意力分散等问题的概率显著下降。
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最终目的,不只是打造“身体好”的孩子,更是培养具有坚持精神、团队协作、抗挫能力与自律品质的全面型人才。校园运动场,正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最具活力与希望的成长沃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