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随着中国篮球传奇人物易建联的正式退役,国家队也正式告别了一个“阿联时代”。这位曾长期扛起中国男篮进攻和防守重任的前锋,在国际赛场和CBA赛场均留下了深刻印记。然而两年时间过去,中国男篮在核心球员的选拔与确立上,依旧没有形成真正稳定、具有统治力的继任者。球队仍处于阵容与战术的双重重建期,未来的走向引发业内广泛关注。
易建联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篮球的最后一位“定海神针”,不仅在于他在场上的数据稳定,更在于其在关键时刻的领导力与抗压能力。无论是在奥运赛场面对欧美强敌,还是在亚洲比赛中与伊朗、菲律宾等强队交手,他都能用实际表现带动全队。然而目前的中国男篮,在核心球员的选拔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从年龄结构来看,球队目前仍处于“青黄不接”的状态。90后球员如胡金秋、赵睿、郭艾伦虽然在CBA联赛中拥有稳定表现,但在国际赛场上难以完全承担领袖职责。而新生代球员如曾凡博、余嘉豪等人则仍需时间积累经验,尚未完全成熟。球队主帅在人员轮换中频繁尝试,但始终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的“战术轴心”。
战术层面也受到影响。由于缺乏一名能够兼顾攻守、具备核心思维的中锋或前锋,主帅只能不断调整战术方案,甚至采用“双控卫”或“无锋阵”应对各类比赛。然而战术的不确定性反而加剧了球队的混乱,使球员之间的配合默契难以建立,比赛中常出现“断档”局面。尤其在国际大赛中,中国男篮往往在第三节、第四节后段失误频发,比赛节奏完全被对手掌控。
心理层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。在缺乏绝对核心带动的情况下,年轻球员在重大比赛中易出现紧张情绪,失误率居高不下。2024年亚洲杯小组赛对阵韩国,中国队在领先两位数的情况下被逆转,正是由于关键球员经验不足、临场应变能力不强所致。这种“无人领军”的窘境,迫切需要新一代球员能够真正挺身而出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中国篮协已于2025年初推出“国家队核心人才计划”,遴选包括控球后卫、锋线与中锋在内的潜力球员进行专项训练,并组织他们赴海外交流,以提升技术与心理素质。同时,CBA联赛也被鼓励为这些球员提供更多出场时间,打造“以国家战略为导向”的联赛培养环境。
尽管重建之路道阻且长,但也应看到积极因素。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开始赴海外发展,接触更高水平的篮球环境;CBA的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,为国家队输送更多“即战力”;球迷与媒体对球队的关注也从“批评成绩”逐步转向“关注成长”,这一转变有助于营造良性发展氛围。
结语而言,易建联的离开不是终点,而是新篇章的开端。中国男篮在寻找新核心的路上,虽走得缓慢,却也稳中求进。未来是否能涌现出下一个“阿联”,或许就在这批00后、05后的努力与时代机遇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