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初,CBA迎来了一批“海归球员”的回归潮。这些曾在欧美、澳洲篮球体系中深造的年轻球员,带着不同的战术素养与竞技理念,成为CBA战术重塑与文化融合的重要推手。
代表性人物之一是赵天宇,这位曾效力西班牙ACB联赛两年的锋线球员,回归后加盟北京首钢,很快成为球队战术核心。他在欧洲经历的高强度对抗与战术执行力训练,使得他具备优秀的空间感与决策力。赵天宇的三分球命中率高达44%,且在防守端完成多次关键抢断,助力首钢稳居积分榜前五。
另一位回流者是许皓天,他在澳大利亚NBL联赛积累了两年经验,回国后加盟四川队。尽管四川整体战绩一般,但许皓天在场上的稳定性成为球队最可依赖的存在,尤其在关键时刻的组织能力与防守预判,极大提升了球队抗压能力。
这些“旅外一代”不仅能力出众,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国际篮球理念带入CBA。他们更加注重团队配合、合理出手与比赛节奏控制,与传统的“单点爆发”打法形成对比,引发更多年轻球员仿效。此外,他们也成为本土球员向海外发展的榜样,激励更多青少年运动员提升语言能力、身体素质与篮球基础,以期未来走向世界。
篮协对这股趋势持积极态度。据统计,2025年CBA共有19名具备海外职业联赛经验的球员,较2022年增长80%。为鼓励回流,联盟还设立“海外球员再发展基金”,支持他们适应国内联赛环境,并定期组织座谈、经验分享会,将海外经验在本土化过程中转化为推动力。
海外球员的回归,不仅提升了CBA竞技水平,更增强了比赛观赏性。他们与原有体系的融合,让国内篮球进入“兼容并蓄”的新阶段,为中国篮球注入强劲新动能。